少数族裔在香港上学真实生活--南亚或东南亚背景
- 2018年03月14日16:38 来源:小站整理
- 参与(0) 阅读(7510)
塔尔温德·辛格(Talwinder Singh)认为自己是“香港公民”、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虽然持有印度护照,但他只去过一次印度。
不过,与大多数香港人不同的是,他上的是一所“指定学校”,其中有95%的学生像他一样是少数族裔,而且大多是南亚或东南亚背景。
对于2006年引入的这一旨在为非华语少数族裔提供单独空间的制度,他有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我很高兴能够在一所指定学校读书,”他说,“如果在主流学校读书,我知道我会感到孤独和不适。”
现年17岁的辛格说,他们学校使用英语授课,而英语也是他在家中所讲的两门语言之一,另一门为旁遮普语。香港的大多数公立学校都以中文授课,对从小讲英语的学生的支持寥寥无几,对讲印地语、乌尔都语或尼泊尔语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老师也很有经验,他们知道如何对待少数族裔学生。”辛格先生说。
尽管如此,他还是后悔没有机会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没能更全面地融入到香港社会。“我喜欢学中文,”他说,“它非常有用,而且在香港,如果不能用中文交谈,那是很尴尬的。”
他说,“从长远看,我仍认为政府不应该将当地华人和少数族裔分隔开来。他们都应该在同一种学校体制下学习。但同时,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将于今年夏天毕业的辛格正在考虑是去读香港本地还是国外的大学。“即便选择去海外深造,我还是会回来的,”他说:“我的家人在这里。我一直都在这儿生活,属于这个地方。尽管有时候我们会面临歧视——这是我们所无法避免的,但大多数当地人对我们都很好。”
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香港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处理少数族裔问题,而在这座城市的少数族裔中,有些人的祖先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在这里落地生根。自1997年中国中央政府收回主权后,那些希望获得香港护照的人必须遵守中国的国籍法,即在确定一个人是否为中国公民时,人种或种族会被考虑在内。虽然有些在香港出生的少数族裔拿到了护照,但其他人却没有获批。而政府的高调拒绝招致人们运用法律挑战,媒体则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其中有一名申请者,她出生在香港并由香港养父母抚养长大,最初就遭到了拒绝,因为她的生母不是华人。
据香港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的资料,从幼儿园到大学,香港现在的少数族裔学生有3万名,而在就读小学和中学的1.5万名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在指定学校——这类学校的数量已经翻了一番多,从15所增加到31所。
指定学校旨在帮助处于华裔(占香港总人口的94%)和能够承担国际英语学校学费的人(主要是西方侨民)夹层之间的那部分群体。
此外也是因为在主权移交之后,香港开始实施“母语教学政策”,超过300所中学的教学语言从英语转向中文。
在剩余的114所允许继续使用英语授课的中学中,大多是昂贵的私立学校或极端难进的公立名校。适于少数族裔学生的场所大大减少。
“这项举措太突然了。老师们都没有做好教这些少数族裔孩子的准备。”指定学校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Islamic Kasim Tuet Memorial College)的英语教师、社区关系负责人塔希尔·纳迪姆·汗(Tahir Nadeem Khan)说,“很多少数族裔学生都遭受了政策变化之苦。”
“这是种族隔离,”致力于帮助少数族裔群体的非政府组织香港融乐会(Hong Kong Unison)的执行主任王惠芬(Fermi Wong)说,“学生在狭窄的社会圈子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与社会脱节了。”
她说:“由于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他们最终也不能掌握中文读写。这种语言学习上的不足会影响他们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就业。”
“现实是,很多少数族裔学生都来自低收入家庭,他们无法承担就读国际学校的费用。”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主席、前教育局负责人林焕光说。
即将读完六年级的香港学生必须在次年提交中学入学申请。小升初的升学体系是建立在考试成绩之上的,其中就包括中文能力一项。
“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当地的华人父母也极想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名校学习英语。”林焕光表示,并补充说达到标准的少数族裔学生屈指可数。“你大可随随便便地说少数族裔学生懒惰。但他们学习起知识来并不慢,很多学生都非常聪明。然而,不管他们的英语和数学有多好,由于中文方面的考试要求,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考核成绩通常都很差。”他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文考试分数不高的少数族裔学生无法进入使用其英语母语教学的名校,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最终会回到起初让他们初尝失败滋味的中文学校。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指定学校才得以创建。虽然它们帮助了像辛格这样的年轻学生,但那些在主权移交阶段长大的孩子却被忽略了。
阿里夫·阿巴斯(Arif Abbas)的家人于1989年从巴基斯坦搬到香港,当时他才5岁。他的父亲是一名保安,每天工作12个小时,而他和他的6个兄弟姐妹则被送进了学校。
“我的父母一直认为这里的教育会让我们受益。”现年29岁的阿巴斯说。
“在英国移交主权后不久,很多学校就不再接受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我们不会读也不会写中文。”从小讲乌尔都语和英语的阿巴斯先生说,“但我们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够懂中文呢?”
他最终上了一所所谓的英语语言学校,但他说他的老师大多数时间都使用中文。他想拿一个高级文凭——相当于副学士学位,但却发现很难达到语言要求。十年来,他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课程——期间遭到6所当地机构拒绝;现在,他终于有望毕业了,他的社会工作高级文凭课程将于明年完成。
“教育本身并不是难事,”他说,“唯一的困难之处在于像我们这样的少数族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1月份承诺要为少数族裔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尤其是在中文教育方面。
但香港融乐会等游说团体一直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于允许更多学校使用替代课程——英语为第一语言,中文为第二语言,并减少隔离少数族裔孩子的学校的数量。
“政府要停止指定学校的扩张,并让那些孩子回到主流学校中,但条件是这些学校要得到有效的支持。”王惠芬说。
教育局在一封邮件中表示,该机构没有计划要改变当前的课程,但会“对提升非华裔学生学习能力的支持措施进行评估”。
据平等机会委员会表示,在香港当地的本科生中,少数族裔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教育局的资料显示,在当地的非华裔学生中,去年仅有50人收到了香港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香港是我的家,”克拉布·萨帕(Club Thapa)说。萨帕的祖父是尼泊尔人,曾在英国陆军驻港部队服役。“然而,即便我书读得比我的家人多,即便我学习比当地的华裔学生努力,我还是担心找不到比上一代人更好的工作。”
“现行的教育政策导致香港大量人才流失,这是很悲哀的,”目前正在申请大学的23岁的萨帕说,“他们是香港的孩子,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和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