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体验大不同】在传统英校读书是怎样一番体验?
- 2015年10月10日17:01 来源:小站整理
- 参与(0) 阅读(6420)
“我们喜欢参与式教学。”物理系和天文系老师马克·艾略特(Mark Elliot)博士言简意赅,这样向《博客天下》诠释英国精英教育的精粹。身材修长、佩戴深红色领结的马克像极了英国历史剧中的传统绅士,说起话来却有种《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的味道。
他带领记者进入物理楼,在一间摆满各种物理实验仪器,四周墙上贴满天文、星系海报的教室里,向记者模拟学生的日常上课情景:接收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们利用30分钟的实验环节来思考、消化、吸收他们听到的内容。
“我认为物理、天文类学科,必须通过亲手参与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马克说。
全人教育
周六下午,苏珊和室友林恩(Lynn)完成最后一节学术课程后,回宿舍换上了深蓝色运动装,开始为羽毛球课做热身准备。
高一新生入学后将通过3周的体验式练习,最终从曲棍球、壁球、足球、赛艇、击剑等26种运动类别中选定1-2项作为此后的体育项目,即使是备考A-Level的第二年,学生每天仍有1小时运动时间。
和多数亚裔学生一样,苏珊选择了羽毛球,还计划报赛艇。她的白人同学则热衷击剑,一项考察反应速度与优雅仪态的广受西方上流社会认可的运动。
什鲁斯伯里公学对体育的重视是英国私校“全人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在廖晓慧眼中,全人教育意味着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建立不唯学术成绩是论的多元评价体系”。一年一度的奖学金评选,那些拥有体育、音乐或绘画专长的学生,可能学术成绩平庸,但不影响他们与成绩优胜者一同站上领奖台。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个性施展空间,什鲁斯伯里公学配备的硬件设施可媲美中国一流大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建筑楼群:音乐教学楼呈椭圆环形,四周的琴房和老师办公室如星拱月般围绕着中心音乐厅;三层高的美术教学楼包括原材料储藏室、作品陈列室、陶艺工作室以及学生独立工作室;生物教学楼里有一个精心搭建的迷你海洋生态系统,此外还每年组织学生赴印尼、马达加斯加、圭亚那等地考察;科学院是天文学爱好者的福地,一间透明储藏室内置3台规格不一的天文望远镜,另一栋建筑顶楼设有供学生观测星象的小型天文台。
贝尔认为这是学校备受家长青睐的一大原因,“这里的孩子随时可以接触各类兴趣活动,但公立学校的孩子只能放学后赶到不同场所练习,是时间、精力与花销上的三重浪费”。
有别于美国“周寄宿制”,英国私立学校奉行一套古老而独特的寄宿传统,要求大部分学生整学期寄宿,三学期之间的长假以及每学期期中的短假方可回家,周末时学生可到校外镇子休闲放松,就像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什鲁斯伯里公学共有13栋寄宿公寓,每栋公寓住60余个学生,寄宿与走读的学生比例大约为10比3。
苏珊住在玛丽悉尼女生公寓,棕色大泰迪熊玩具充当门童,入口右侧公共休息室的白墙上挂满了学生照片。二、三楼都设有一处休闲场所,一台电视悬挂在宽敞沙发边上,平日女孩们聚在这里翻书、交换八卦、收看电视节目,从陌生到熟悉,不大的空间见证彼此友谊的增进。
不回家的周日,宿管老师会组织一些体育、辩论与表演竞赛,增添寄宿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加强宿舍群体内部荣誉感与外部竞争力。
学校每一栋寄宿公寓都配有一个舍监老师、一个医生、一位当地阿姨以及四到五个德育导师。安妮(Annie)女士是玛丽悉尼女生公寓的最高负责人,她总是坐在一楼办公室里,是林恩心中“至今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见谁都笑容满面,还常常为女孩们开解心情、加油鼓劲。
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是激励学生的高手。刚入学不久的成都女生凯茜(Cathy),乍看到记者时躲到微胖女医生身后,只斜露出戴着黑框眼镜的半张脸。当医生得知《博客天下》是一本中国杂志后,转过身去揽住凯茜的肩膀,轻声说:“凯茜,你们都说中文,可以先过去跟记者聊聊天,再翻译给我听吗?”
凯茜踟蹰一会儿,走上前与记者交流,医生紧跟其后,等待这位略微害羞的“翻译官”。翻译了几个回合后,凯茜的声调开始提高,肢体语言愈加丰富,整个人显得自信开朗。翻译结束,蓄着齐耳金色短发的医生拥抱了凯茜,并用真诚的语气表达感谢:“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来采访了,谢谢你凯茜。”
在什鲁斯伯里中学,低年级学生受宿管老师照顾外,还和3-4个同学共享一位学业导师,升到高年级后,还会有单独提供学习建议与生活支持的个人导师。在学生中人气极高的贝尔先生,是苏珊理想的学业导师人选,不过她还没有做好决定。“我还有其他4位候选老师,不是吗?”
奖学金难掩阶层鸿沟
苏珊来自马来西亚一个富有家庭,几年前,她的哥哥也是这所学校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哥哥的成功让她的父母相信,什鲁斯伯里公学一样可以给女儿优质教育。
将孩子送到国外接受精英中学教育,也是不少马来西亚富裕家庭的选择。苏珊之前在马来西亚国际学校念初中时的班上,有13个同学跟她一样现在英国上私立高中。
尽管只选了4门课程,但苏珊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周6天课,早上8点起床,9点准时到达教室,平均一天5-6个课时,除1小时午休与下午2小时运动,其余时间她把精力都集中于学业上。
英国高中学制为两年,第一年叫lower sixth form,第二年叫upper sixth form,这意味着两年后苏珊所选4门课程的A-level成绩将成为她打开大学校门的重要砝码——对于英国本地学生来讲,选择这样的私立高中就读,多半也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
然而,什鲁斯伯里公学的高门槛注定了能进入这所学校仅仅是少数人的幸运:除了多重考核,还需一定的财力支撑。以什鲁斯伯里公学的寄宿生为例,一个学期的学费为10545镑,折合人民币约为10万元,一学年三学期就是30万人民币,即便走读生,每年也需20余万元。贝尔坦言,高昂学费决定大多数孩子来自于中上阶层家庭。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工薪阶层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送到高端私校。据英国媒体报道,2014年一个家住东萨塞克斯郡黑斯廷斯镇的出租车司机,因“相信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无与伦比”,不惜出售唯一房产为儿子筹学费,并计划削减一半日常开支,甚至还在网上发动众筹活动。
有种观念认为,精英教育是为特定社会阶层群体塑造出来的模式,加剧了阶层的划分。伊顿公学前东方语言系主任柯韩立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列举了两个数据:伊顿、哈罗、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公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而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50%本科新生都毕业于此。另外,据一份来自苏通信托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接受私立中学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年薪约24066英镑,比公立中校同龄人高出1331英镑,毕业3年后两者的差距拉至4450英镑。这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精英教育固化现有社会阶级的说法。
贝尔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以什鲁斯伯里公学的招生简章为例,表示什鲁斯伯里公学欢迎任何类型的学生,而且学校也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更多有才能的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予以佐证的是,什鲁斯伯里公学正通过奖学金的方式,为有天赋的优秀学生降低经济门槛。每年的奖学金获得人数与额度掌握在校长马克·特纳(Mark Turner)手里。通常他会在各个领域挑选拔尖学生作为奖学金获得者,为其减免20%-30%学费。对于在物理、体育方向尤有天赋或学术成绩特别卓越的学生,马克先生不吝给予全额奖学金,相当于抵消一年学费。
选修曲棍球的女生们,学校提供26种运动项目,学生须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运动强度
今年,爱丽丝(Alice)以13门A+的GSCE课程成绩拿到学校的学术奖学金,成为什鲁斯伯里公学的一名高一新生。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留着一头长发,肤色偏红,无论坐姿还是走路,后背始终挺得笔直。另一位学术奖学金获得者芭比(Barbie)是本地走读学生,记者在小镇的周六集市上遇见了她的妈妈——一位身材结实、嗓门却很纤细的中年妇人。芭比妈妈说,走读费用虽然便宜不少,但一年2万英镑出头的学费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仍是不小压力,“孩子今年拿了奖学金,对我们是件开心事”。
什鲁斯伯里公校官网显示,全校每年平均有30-4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占全校778名学生的4%-5%。
“分发奖学金是知名私立学校的传统,他们希望以此鼓励学生朝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并维持学校优良声誉。”有10年私校教育咨询经验的廖晓慧说,“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只要你足够优秀。”
不过,她认为私立学校的奖学金仅面向极少数人,根本无力消弭英国现存的社会分层鸿沟。本质上,英国私立学校依然是那张不断分化精英家庭与平民家庭的筛子。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李骄阳、罗薇杨、平可对此文亦有贡献。)